“中国•甘肃”门户网站:最近,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请您介绍一下《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
傅小锋:2018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要坚持的原则和五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
《意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发展,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科学研究,省科技厅赴科技部及时掌握政策要求;组织在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吸收借鉴部分兄弟省份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精神的做法和思路,明确了全面加强我省基础研究工作思路,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制定了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出台了符合我省实际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8〕6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甘肃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具有较强的科教资源优势和较为完备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和完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已成为提升甘肃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力量,为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连续三年居全国第18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正值我省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聚集“一带一路”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需求,为提升甘肃基础研究质量和水平提供很大机遇和挑战。我省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融合创新,着力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是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甘肃”门户网站:我省的《实施意见》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傅小锋:我省出台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务院《意见》精神,也结合了我省实际,共分为总体要求、任务部署、研究基地、人才队伍、开放合作、机制和环境六个部分21条内容,作为省政府首次针对基础研究出台的政策,主要突出了六个特色亮点:
一是遵循科学规律,突出优势特色。聚焦“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加强战略领域前瞻部署;围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领域,稳定和培养一批长期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队伍,突破一批关键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二是注重政策集成,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基础研究各环节进行全链条设计,注重与国家政策措施的有效衔接,注重与我省现有相关政策的联动效应。突出以人为导向,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突出原始创新,促进融通发展。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需求牵引,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动不同行业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
四是扩大开放合作,加强协同创新。积极探索科研活动协同合作、众包众筹等新方式,破解科学难题、共享创新成果,积极引导基础研究对内对外开放,横向纵向联合,探索联合攻关机制。
五是瞄准科技前沿,打造创新高地。支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支持和推进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整合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基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基地。
六是强调统筹协调,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建立符合我省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对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与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实行分类评价。加强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促进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甘肃”门户网站: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实施意见》都有哪些重点任务?
傅小锋:我省出台的《实施意见》以贯彻落实国发4号文为基本遵循,结合我省基础研究现状,聚集“一带一路”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优势,力补短板,强化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任务部署。突出基础研究系统建设,完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推进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载体作用,发挥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优势,开展目标导向类应用基础研究,围绕我省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突破,提高基础研究支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优势和人才力量,促进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和应用转化。对省级科技创新基地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推进我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优化布局和质量提升,打造引领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创新高地。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省特色优势学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培养能在科技前沿取得重大成果的杰出人才,培养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及创新潜力、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的青年拔尖人才;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引进培养,重视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提高基础研究开放合作水平。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扩大基础研究对外对内开放合作。深化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东西合作,落实与上海张江自创区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与绵阳科技城开展合作;立足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参与“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等大科学计划;鼓励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交叉前沿领域共同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带动各层次人才培养。
五是完善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建立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和部署基础研究工作,强化科教、军民、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与决策机制,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平台,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打造成为融通创新的重要载体,不断优化我省基础科学研究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更多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对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与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实行分类评价。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督促建立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科研环境。
“中国•甘肃”门户网站: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实施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
傅小锋: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的作用,为加强创新型甘肃建设提供源头创新和强大的内在动力,我省出台《实施意见》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显着提升,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显着增强,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动态调整的甘肃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体系,稳定一批长期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在重离子物理、冰川冻土、石油地质、材料化学、现代农业、灾害防治、资源环境治理等特色优势领域,产生一批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解决一批面向国家和省重大需求的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迈进创新型省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到2035年,我省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有较大跃升,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显着增强,使我省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和位居全国前列的创新型省份。
“中国•甘肃”门户网站:落实《实施意见》,有哪些具体措施和任务?
傅小锋:下一步,科技厅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实施意见》任务部署,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进度,出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实施意见》要求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一是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瞄准国家战略,突出特色和优势,立足我省产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凝练重大科学问题;进一步促进项目、人才、基地的结合,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基础研究发展模式;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兰州白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围绕创新链前端优化基础研究配置,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是把国家目标与我省重大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上下结合、东西联动的合作机制。主动做好项目储备,积极争取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给予倾斜支持;主动对接东部发达地区联合攻关,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共同支持和培育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基础研究。
三是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发展,围绕十大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领域,聚焦我省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通过凝练科学问题,对接重大需求,超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围绕创新链前端优化基础研究配置,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四是抓好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和完善布局,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大类统筹布局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根据不同类型科研基地功能定位,坚持分类指导,实现动态管理,建立符合不同类型基地特点的建设思路、管理模式和经费支持方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发挥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是积极探索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开展人才培养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加强重点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着力发现有潜质的中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和持续支持,为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