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乌鞘岭——记永古高速公路乌鞘岭隧道群建设 -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政府网站
?
 当前位置:
决战乌鞘岭——记永古高速公路乌鞘岭隧道群建设
发布日期:2012-07-12 字号:【 浏览次数: 次 信息来源:甘肃日报

    连霍国道主干线甘肃境内的瓶颈在乌鞘岭,这是最后的一段,也是最难的一段。

  乌鞘岭地区特长公路隧道群建成通车后,将使连霍国道千里大通道全部实现高速化,也将化解河西五市通往省会兰州的“瓶颈”。

  “目前,隧道群建设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个隧道已贯通,力争年底前5座隧道全部贯通。”永古高速公路项目办主任张吉说。

  乌鞘岭隧道群是连霍国道主干线全线最密集、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群

  乌鞘岭历来为出入河西的屏障,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史志书中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

  2011年12月,永古高速公路永登至乌鞘岭段建成通车。剩余的乌鞘岭至古浪段主要由乌鞘岭隧道群组成。

  “该隧道群包括乌鞘岭、安远、福尔湾、高岭和古浪5座隧道,隧道群单洞长度43.841公里。其中福尔湾和古浪两座隧道已贯通;乌鞘岭隧道单洞全长9807米,目前右线已贯通,左线剩余43米。安远隧道单洞全长13716米,目前左线剩余1149米,右线剩余1061米。高岭隧道单洞全长12648米,目前左线剩余489米,右线剩余562米。”7月1日,张吉对采访的记者如是说。

  据介绍,乌鞘岭隧道群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属高寒、高海拔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极端复杂。在施工中,随时面临着断裂破碎带涌水、挤压性断层大变形、煤系地层瓦斯突出、泥石流倾泻等地质灾害。

  除此之外,这里湿陷性黄土比较多,原有旧路边坡冲沟明显,地基湿陷下沉较为突出,桥涵构造及路基基底处理复杂。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降雨(雪)量相对较大,有效施工时间仅仅为4-5个月。

  一道道难关的攻克,成就了一个个技术科研项目

  有专家说,安远隧道在业界已成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案例工程。

  这个隧道是乌鞘岭隧道群中的第一特长隧道,最大埋深470米,又属深埋石质特长隧道。隧道古浪方向端口,属于永古高速公路第八标段,由甘肃路桥建设集团五公司承建。

  在这个重点控制工程的施工中,大难题一再考验着甘肃路桥人。首要的难题在于单头掘进。

  甘肃路桥建设集团五公司经理郭毓新告诉记者,单头掘进施工的难度本身就大,安远隧道又是乌鞘岭隧道群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的一个隧道,洞身多次穿越次生断裂破碎带,局部还隐含水体和瓦斯气体,使得安远隧道施工难度极大,技术要求极高。难题还在于,在掘进中,有105米长的泥岩、全风化花岗闪岩、碳质页岩等多种岩体段,极易破碎、极为软弱,极易发生软岩大变形。

  曾有专家说,软岩变形是交通建设中的世界性难题。为此,永古八标项目经理部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攻关。他们悉心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永古八标项目经理部邀请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长安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现场指导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文灏亲临安远隧道察看围岩状况,进行技术指导。

  在这场硬仗面前,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虚心向专家学习,刻苦向书本学习外,认真向实践学习,探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观察掌握隧道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工作性状,筛选分析监测数据,研究探讨应对软岩的方法对策,还总结编写了《断层破碎带及软弱围岩段施工技术》《瓦斯地层段施工技术》《隧道涌水段施工技术》等作业指导书。

  正确的决策、科学的方法、安全的施工离不开科学数据的指导。为此,测量人员通过反复探索实践,针对安远隧道的特殊围岩状况,总结制订了《软弱围岩段监控量测方案》,使数据采集、量测频率、测点布置、施测方法等环节按规范要求进行,保障了隧道施工的“信息化、动态化”控制。

  在全体项目人员艰苦的努力下,软岩变形的重大技术难题最终被攻破。但是,这短短的105米足足用了3个月的时间。

  把难关成功变成课题的还有来自总部在山西的中铁十七局集团公司。他们承建的乌鞘岭隧道同样遇到了各种地质难题,在与全国知名专家会诊下,创造性采取的掘进方法被评为山西省科技工法。

  还有一项技术不能不提,那就是质量控制。他们针对在乌鞘岭隧道施工过程中预埋件预留洞室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课题为《提高隧道预埋件预留洞室质量合格率》的QC活动,使预埋件预埋洞室质量一次到位,不仅大大减少了日后设备安装及线缆敷设时的整改工作量,而且可节约成本,提升工程形象面貌,加快工程整体进度。该成果摘得“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优秀奖”殊荣。

拿了一辈子城市户口,干了一生的农民活

  在隧道施工的人群中,有来自各地的农民工,也有戏称为“拿了一辈子城市户口、干了一生农民活”的城里人。

  项目办副总工程师李生杰一年四季在隧道里呆着,偶然返回兰州,同事们都开玩笑说,人家都晒黑了,你怎么还白了?他幽默地说,隧道里没有强光照射,想美白的来报名呀。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雨衣、口罩、雨靴、安全帽几件长期不离身的宝贝把他“捂白”了。

  七标项目书记百福升是个老党员、长沙人。老伴也返聘到了项目部,过年时都是女儿从大城市飞到乡下与他们团聚,如此已有3个年头。

  简单的重复,是八标项目测量工程师王永军的工作常态,1997年毕业的他大部分时间在重复地测着线位。可别小看了这个工作,他要是马虎了,两头掘进的隧道到了中间地带可就接不上头了。他在简单中想着创新。经过思考,他把每天测量的数据当天都输入电脑,更能准确地分析围岩变化情况,及时预判调整支护量。不仅如此,他还把数据传给设计、业主等单位,便于后期监控维护。

  他们从单调中得到了乐趣,提升着人生境界。正是这一群人的默默奉献,让本来万分艰难的隧道一米一米地掘进,让原本的天堑正在变成通途。

(甘肃日报  牛彦君)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