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文本(前五章) -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政府网站
 当前位置:
《甘肃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文本(前五章)
名    称: 《甘肃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文本(前五章)
文    号: 发布机构: 省交通运输厅
添加时间: 2012-03-05 信息分类: 规划工作
索  引  号: GS0018-H01000-2014-600 信息有效性:
关  键  字: 浏览次数:  次
“十一五”是我省交通运输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锐意进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显着增强,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建立,交通运输不仅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和强大的投资支撑,而且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是我省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要立足省情,科学谋划,适度超前,着力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和服务性职能,使交通运输业不仅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者与支撑者,而且成为引领创新、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行者。
为了指导全省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实现交通工作的协调推进,保证交通运输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全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规划发〔2011〕191号),结合甘肃省情及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省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着的时期之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全省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显着增强。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网络结构日趋完善,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省全面实施交通建设“东部会战”和道路运输“提速中部”战略,累计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842亿元,是“十五”期的1.93倍。“十一五”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18879公里,5年新增4153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26.1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93公里,新增987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02887公里,新增40077公里。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928公里,新增54公里;等级航道里程达到381公里,改善34公里。全省拥有4级以上客运站311个,等级货运站54个,84.35%的乡镇拥有农村客运站,43.24%的建制村拥有汽车停靠站(点),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全省民用机场总数达到5个,航空运输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公路养护和运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路网服务水平普遍提高。
按照建管养并重的方针,坚持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养护协调发展,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与养护大中修工程有机结合,路、桥、隧、涵养护管理同步推进,全省公路路况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加强公路路政管理,着力加大侵占路产路权案件的查处力度,配合商务部门大力实施“退市还路”工程,公路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扎实推进超限超载车辆运输治理工作,全省干线公路货车超限超载率控制在了5%以下,农村公路治超工作初见成效。启动实施了以打造“人文高速”为核心,以“畅行陇原高速、体验五心服务”为主题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工程,完成了计重收费改造、服务区基础设施改造及信息化建设和15条高速公路路线命名编号调整及标志更换工作,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不断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5年共为各类车辆减免通行费11.85亿元。
3.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显着改善。
2010年,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完成51404万人和24050万吨,分别是2005年的3.16倍和1.07倍。内河水运客货运量分别完成94万人和32万吨,保持了适度增长。民航客货吞吐量分别完成396万人和3.11万吨,分别是2005年的2.63倍和2.88倍。城市公共客运能力快速增长,农村客运网络进一步延伸,全省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9.85%和88.1%。运输组织协调能力有效加强,保证了电煤、原油、粮食等国家重点物资和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春运”及节假日旅客运输安全有序。大力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开展了客运班线、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出租车客运市场、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活动,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保持了良性发展态势。大力整合公路水路航空运输资源,强化各种运输方式在规划上的衔接,扎实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以成立甘肃省机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契机,全面履行机场建设管理职能。加快对外合作与交流,启动了黄河上游甘、宁、蒙三省区航运开发工程,开展了“大江带大河、长航帮甘肃”为主题的合作交流,推进了甘、青、宁三角黄金运输线协作和沪甘道路运输合作。积极开展运邮合作试点,促进了农村物流业发展。
4.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显着增强,有效应对重大和突发事件的作用进一步凸现。
交通运输系统整体安全性得到显着增强。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危桥改造、安保工程不断推进,公路设施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民航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快了国防交通战备体系建设,组建了省国防交通专业旅和省国防交通协会,开展了“交通战备指挥中心”、“交通战备训练基地”试点工作,搭建了民用运力动员信息指挥系统,建成了国防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和战备应急处置平台,完善了省级交通战备数据库,加快了应用系统研发,应急资源和战备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交通运输在保障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抢险救灾和应急保障任务。
5.交通运输科技进步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水平显着提高,节能环保能力逐步加强。
加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高等级公路运营管理、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修建、农村公路建养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研究取得显着成果,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电子政务、网站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有19家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参加了由交通运输部组织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营运车船单位能耗明显降低。资源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交通建设生态环保力度全面加强。
6.依法行政和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着,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坚持依法行政。路政、运政、交通规费征稽、海事、船检、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行政执法有序规范,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全面提高。加快立法步伐,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甘肃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办法》。深化交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减少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审批项目42项。加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
交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按照“建管分离、管养分离”的思路,进一步理顺了高等级公路运营管理体系。认真落实成品油价格及税费改革工作,理顺了“六项”规费取消后交通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渠道。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了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大力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平稳完成了省交通运输厅所属15家企业的移交整合工作。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建立了全新的融资、投资、资金收益评价和监督体系,搭建了省级交通融资信用平台和“统贷统还”的信贷管理机制,实现了交通项目建设与资金供给的良性互动。
行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突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加快。进一步完善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业单位信用评价体系,在全国较早实现了网上在线招标,交通建设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联动机制,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显着提升。
交通运输业发展思路更加完善。《甘肃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甘政办发〔2007〕37号)、《甘肃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08〕122号)等一批重大规划相继实施,强化了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指导。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和提升,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促进了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过去5年,全省在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抢抓机遇和用好机遇,是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社会办交通,是交通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是推进交通运输发展的不竭源泉;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建设和法制建设,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保障。
同时,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显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养护保障能力相对薄弱。二是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老少边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农村交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三是运输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较低,运输市场有效监管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安全保障能力仍然不足,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相对薄弱,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亟需健全。五是节能减排尚未形成系统的控制手段和应对措施。六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够广泛,对行业支撑和服务能力亟待增强。七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探索建立有利于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大部制体制、基于公益性特征的交通投融资及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需逐步解决。八是交通建设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将会持续快速发展,必将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1.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国民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省内需求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将带动物资和人员流动加速。能源、原材料等战略性资源需求增加,对外依存度提高,与周边区域之间的经贸联系将更加紧密。城市化率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功能增强必将引起大规模人员、物资交流。因此,“十二五”时期我省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十二五”末,我省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7.25亿人、3.73亿吨;内河水运客货运量分别达到117万人、43万吨;民航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1120万人、8.95万吨。此外,国土开发、区域协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应急救援等方面,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强的功能性要求。
2.运输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出行需求更加迫切,出行范围逐步扩大,运输需求结构发生显着变化。人民群众对客运服务的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出行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提高基本公共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将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将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和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高附加值货物运量进一步增加,进而要求提供安全、快速和可靠的货运服务,构建适应产品生产与流通特点和供应链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输服务体系,为生产生活物资下乡、农产品进城提供便捷物流配送服务。
3.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求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新时期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构建创新型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求实施“科技兴交”、“人才强交”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攻克技术难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集成应用,改造和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省,要求加快构建低碳和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但是我省交通基础设施仍将保持较大的建设规模,土地、岸线等资源紧缺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然存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省是我省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全面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建设,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对交通运输节能环保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
5.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强化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十二五”时期,我省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和反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升,运输规模的持续扩大,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恶劣天气不断增多,由此引发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势必对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国边防公路建设任务仍然繁重。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省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已经由交通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向运输服务水平、质量、效率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不相适应转变,从而显现出了“战略机遇期”、“网络完善期”、“矛盾凸显期”、“发展转型期”等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总之,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甘肃交通运输行业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继续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坚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切实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努力开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
1.战略定位。
坚持把甘肃交通运输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虑,结合宏观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立足省情,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突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的战略定位。
2.发展战略。
甘肃交通运输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开放的思维,不断加深对发展环境的认识,不断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构筑大路网、开辟大空港、推进大水运、构建大枢纽、拓展大通道、发展大物流”为重点,全面实施“中心辐射、东西推进、区域带动、全面提升”的交通运输发展新战略。
“中心辐射”:加快建设兰州综合运输枢纽,将其打造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内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支点,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和全国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同时,以兰州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打造兰州都市圈交通运输网,构建延伸辐射全省各市州及主要经济区、对外呈放射状的集束型交通辐射网络,强化与周边区域的通道联系,全面增强中心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
“东西推进”:实施全省交通运输“会战东部、挺进西部”战略,全面发力并同时推进东西双向交通运输网络发展。以“一横六纵”综合运输通道(即横向的陆桥通道和纵向的延九通道、兰渝通道、兰成通道、包兰青通道、金张通道、嘉格通道)建设为重点,纵横交织,形成网格状的快捷交通运输网络。加密东南部路网,推进以平(凉)庆(阳)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东翼”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承接全国经济的梯度转移。畅通西部路网,以连霍高速为主干,南北向通道为支脉,形成树枝状的快捷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以酒(泉)嘉(峪关)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张掖、金(昌)武(威)经济区的“西翼”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促进河西走廊及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通过东西路网双向推进,使横向通道全面贯通,纵向通道能力提升,全省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区域带动”:贯彻落实国家和甘肃区域发展战略及规划,积极构建六大交通运输发展区域(即: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天水—陇南、金昌—张掖—武威和甘南藏区),并围绕兰州、平凉、酒嘉、天水、张掖等5个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和合作运输枢纽建设,积极打造内通外联、衔接顺畅的若干1—2小时交通圈,以通畅、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激活各区域组团的经济细胞,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经济,支撑并带动区域发展。
以继续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优化为重点,加快建设高速公路主通道,积极衔接铁路大动脉,充分挖掘内河水运和民航发展潜力,统筹考虑邮政、管道的发展,着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型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同时,把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调整运输结构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加速推进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力争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质量、运输服务水平、交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绿色交通和低碳运输、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着力提高“三个服务”(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陆水空并举、铁管邮衔接、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思路,全面实施“中心辐射、东西推进、区域带动、全面提升”发展战略,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适度超前持续发展的原则。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服务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原则。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原则。六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力度,力争完成交通运输发展“倍增计划”,即核心发展指标实现“六个翻番”(全省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全省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达到1600公里以上,比“十一五”时期约翻一番;现有省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以上,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比重接近80%,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中等级航道比重达到71%以上,比“十一五”末约翻一番;全省民用机场数量达到10个,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三个贯通”(全省所有市州政府驻地以高速公路贯通,省内所有县市区政府驻地以二级及以上公路贯通,全省100%的乡镇以沥青、水泥路贯通),到2015年,初步形成畅通便捷、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高效顺畅、衔接紧密的运输服务体系,节能环保、集约低碳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体系,基本适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三、综合运输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十二五”时期,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培育交通新兴战略产业,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运输需求。
(一)总体框架。
甘肃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要立足于“坐中联六、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和“濒藏临疆”的独特地域特征和区位优势,重点突出甘肃交通运输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积极服从服务于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协调机制、加快综合枢纽建设、优化和集约利用通道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推动运输服务一体化为重点,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构建一个体系(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三层网络(对外骨干交通网络、区域畅通网络和农村通达网络),建设三级枢纽(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综合运输枢纽),突出七大通道(“一横六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五大系统(能力充分的大宗货物运输系统、高效便利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快速安全的客运系统、均等化的农村客运系统和保障有力的运输支持保障系统),形成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型、多中心互联型、区域均衡型、开放型和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并以政策、规划和体制管理的统一性,逐步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甘肃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
1.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衔接。
逐步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各种方式与城市交通之间规划的协调与衔接。重点加强高速公路与运输枢纽、运输枢纽之间通道的规划衔接;加强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与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衔接,推进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完善城市交通、城际交通与机场的规划衔接,提高换乘效率和机场辐射能力。
2.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增加综合运输基础设施总量。继续抓住国家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以及城市群、都市圈和城镇带城际交通通道建设,提高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和运输保障能力。
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调整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落实国家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各区域交通需求结构、交通资源供给条件和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强化综合运输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注重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经济发展主轴的有机衔接,体现对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优化运输通道内的资源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3.加快综合运输枢纽规划建设。
加快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加强对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引导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部门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规划衔接、建设用地等问题。推动地方政府和枢纽所在城市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以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为契机,重点建设一批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加快综合运输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主要机场、铁路和公路货运站场、物流园区等货运枢纽的集疏运网络建设,保障枢纽效能的发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三)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统筹谋划全省交通运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新兴服务领域,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发展农村物流,积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立足甘肃独特的区位优势,统筹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研究制订全省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逐步构建由7条物流大通道(陆桥通道、延九通道、兰渝通道、兰成通道、包兰青通道、金张通道、嘉格通道)、五大物流片区(兰州—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陇南、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和甘南—临夏)和66个物流节点组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分布格局。同时,积极推动以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为龙头,快速货运通道为支撑、城乡配送站场为触角,专业物流园区(中心)为突破的现代物流网络建设,全面增强物流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十二五”时期重点建成10个国家级大型物流园区和8个省级物流中心及货运站;依托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河西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推进专业物流园区建设。
积极改造、整合、拓展现有公路货运枢纽功能。优化公路枢纽与主要机场、铁路站场、港口之间的运输组织,注重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对外口岸的有效对接,以发展现代物流为重点,促进其向物流园区转型,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以兰州中川机场扩建和兰州国际空港口岸建设为核心,支持空港物流园区布局建设,推动内陆航空港发展。支持空港物流园区与当地保税区和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保税区政策优势,推动海关监管措施的逐步完善,拓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2.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拓展运输服务领域。引导和规范邮政和快递企业、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的发展;鼓励货运枢纽经营企业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一批重点货运企业按照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由运输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内河水运和航空货运企业延伸服务链,拓展物流业务,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3.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逐步推进农村公路、运输枢纽节点与物流中心在规划建设层面的有机结合,加快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农村物流节点,推动县城超市及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发展,拓展城乡物流网络。充分发挥客运班车村村通优势,推进公路客运班车代运小件邮件、快件试点,拓展快递物流服务范围。发挥邮政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体系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物流的连锁配送业务。
(四)加强城市客运管理。
加强城市公交客运和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扩大城市公交客运线网通达深度和覆盖面,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租汽车运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政府主导、文明规范、诚信可靠、保障有力”的城市交通服务体系。
1.明确城市客运管理职责。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运输管理机构要按照政府机构改革要求,认真履行好城市客运和出租汽车行业指导职能,加强对城市客运和出租汽车行业经营活动的监管,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城市客运市场秩序,促进城市客运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差别化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形成便捷、高效、智能、环保的城市公交体系。省会兰州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城市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省内其他大中城市加快建设以公共汽车为主体、快速公交适度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和调整公交线网,兰州市建成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不低于75%,省内其他大中城市不低于70%。发展多种形式的公共交通特色服务,适应上学、就医、旅游、购物和偏远地区居民以及行动不便人群等的出行需求。鼓励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3.规范城市公交运营管理。
加快理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客运统筹管理。建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定价、调价机制。扶持公交企业发展,规范城市公交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交公共服务制度。适时开展“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促进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上升。
4.加强出租汽车市场管理。
加快制定出租汽车行业综合性指导政策,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加快建立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和出租汽车司机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出租汽车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和运力规模,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加强出租汽车市场监管,规范出租汽车市场经营秩序,推进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五)促进交通邮政协同发展。
交通运输是发展现代邮政业的基础平台和重要依托。要充分依托综合运输体系,加强邮政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业务合作和优势互补,促进交通邮政协同发展。在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中,推动邮政和快递的服务网点、处理中心等设施的同步配套,促进综合交通运输设施的集约利用。全面推进运邮合作,鼓励运输企业与邮政和快递企业合作、联合、重组;鼓励和推进公路客运班线代运小件邮件、快件试点,依托邮政和快递网络,加大票务代理力度;积极推进航空“快件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邮件和快件的航空运力供给;促进资源与优势互补,拓展运邮合作服务网络,延伸服务范围,最终形成组团突出的运邮合作示范区,初步实现物资配送的区域网络化。
(六)提高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1.优化运输组织。
鼓励跨行业整合运输资源和拓展业务,推进公路、铁路、水运、民航、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努力破除行业政策壁垒,加快构建规范的一体化运输市场,鼓励运输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网络化经营。加强对多式联运市场的引导和规范,强化对货运代理企业的监管,规范和整顿各类小型货运代理,引导、扶持大型货代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积极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强化运输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和运营行为。
2.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在综合运输体系框架下,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设定强制标准,推进运输组织、运输行为衔接的标准化。改造提升客货运输服务体系,促进运输方式之间、区域之间及城乡之间运输组织与市场的衔接。从票价制定、运营管理、行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统筹考虑区域交通运输服务标准,协调解决城乡客运在车辆技术标准、站点布局、补贴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从运输、包装、装卸、信息等各环节切入,逐步建立完善多式联运技术和管理统一规范,优化运输组织管理。
3.进一步完善协商协调机制。
进一步加强运输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商,完善协调机制。努力在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及重大项目建设、综合客货运枢纽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区域交通与城乡客运一体化、多式联运标准和技术政策等方面的衔接、沟通与协调上取得突破。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等部门的协商协调,依托重要运输枢纽,争取增设内陆直通关口岸,在保证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有效监管的基础上,减少内陆、沿海口岸之间的转关,提高通关效率。

四、公路交通

坚持建、养、管、运并重,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和实施国省道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发展,加快建设公路运输枢纽,努力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强公路科学养护,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优化营运车辆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规范运输市场监管,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公路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完善和优化公路交通网络。
1.完善公路网规划。
根据“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级负责、联合建设”的原则,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并从事权管理的角度出发,积极配合交通运输部推进国家公路网系统的规划及调整工作,加快形成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普通国道网为补充的国家公路网系统。在国家公路网系统框架下,积极开展省道网调整优化工作,研究制订甘肃省干线公路网规划。
同时,按照“高速路带动干线路、干线路带动农村路”的建设思路,提高公路网的覆盖范围与通达深度,完善国家公路、省级公路和农村公路3个层次的路网结构(远期合理规模结构控制在1:2:10),加快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权责分明的公路网系统;积极探索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收费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体的不收费体系。
到2015年,全省公路网总里程预计达到13万公里左右,路网密度接近3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公路网结构更趋合理,省内各片区公路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之间路网衔接更加顺畅。
2.加快形成省域高速公路主干网。
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重点实施“122攻坚计划”,即力争建成1圈(兰州南北绕城高速圈),打通2条重要通道(兰海高速、延九高速甘肃段)瓶颈路段,联通2条重要迂回线(乌鞘岭、六盘山高速迂回线),全面提高省域高速公路网络化程度,增强路网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
以打通省际断头路为重点,全面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开工建设现行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甘肃境内路线,建成比例超过85%;同时积极推进国家公路网规划调整新增的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符合国家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对加强省际、区域和城际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高速公路建设,提高主要通道的通行能力,有效连接重要节点。
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预计达到3600公里以上,实现省会兰州与各市州政府驻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连通,50个以上的县城通高速公路,省际高速出入口达到13个,省域高速公路形成主干网。
3.强化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改造。
以提高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国省道改造力度,着力提升技术等级、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县通二级公路建设,优先支持重点
? ?